1、内容梗概
主人公徐乐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二学生,在别人眼中她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有她自己知道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她都面临着很多迫不得已:得知父亲缺席自己生日时的强颜欢笑、舍友请求帮忙拿外卖时的不忍拒绝……她一直用微笑来伪装着自己,她过得并不开心。在一次深陷噩梦中面具人的嘲讽与讽刺彻底冲破了徐乐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她在教室中晕了过去。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徐乐对周围的人敞开了心扉,卸下了自己的微笑面具。
2、情节安排
剧本共有四幕九场。
第一幕:
父亲缺席了徐乐的20岁生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徐乐虽然很难过但是只能向日记本倾吐自己的心声。
第二幕:
生日当天舍友不但忘了徐乐的生日还因为徐乐不想帮忙拿外卖而埋怨她,在得知同学要给其舍友庆祝生日时更加心生羡慕,痛恨时刻都刻意伪装的自己。
第三幕:
徐乐深陷梦魇,在梦境中面具人残忍地道出了真相——为了不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失望徐乐一直用微笑来伪装自己,终于压抑的愤怒、委屈和失望再也承载不了周围人的期望,徐乐被压垮了。
第四幕:
徐乐不堪重负,在教室中晕倒,醒来后在母亲的鼓励下向周围的人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冲破了一直束缚自己的微笑牢笼。
3、主题和手法
本剧以“面具”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向作为标题,也作为剧中主人公徐乐的心理线索,有效传递了当下青年人微笑平和背后的不易与苦楚。诚然追求心中美好自我是人上进的表现,徐乐对社会所接纳认可的“面具”有着过度的追求,最终导致自己遍体鳞伤。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对于远大自我形象的追求过于执着,最终迷失了原来的自己,酿成了悲剧。
本剧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主人公徐乐一次次行为与心理强烈矛盾令观者印象深刻。两处对比分别是徐乐在家庭关系中的束缚与在室友关系中“善良”的束缚,最终矛盾在第三幕爆发,徐乐也正是在第三幕中直面她的面具——她的心理束缚。
4、主创专访
·请问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呢?
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感受,然后我们便想把这些感受用情景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走来,我们被赋予了太多的期待,似乎只有成为世俗标准下的乖小孩才值得被爱,于是我们都学会了掩藏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但是过度的伪装只能成为枷锁,成为束缚,甚至迷失真实的自我。通过伪装这个点我联想到了面具,而微笑面具的微笑恰好符合迎合这一意味,象征着主人公的讨好型人格;同时微笑面具也与主人公徐乐名字中的“乐”字进行呼应,看上去的快乐不一定是快乐,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就选用了微笑面具这样一个意象作为串连整个剧本的线索。而最后女主角徐乐摘下面具,拥抱自我,也代表着主人公与那个可能没那么完美的自己和解,勇敢地接受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剧本中反复出现了“白色微笑面具”,解释具体含义?
面具是徐乐掩饰自己情绪的工具,是禁锢徐乐情绪表达的枷锁,也是徐乐的保护色。在面具下的徐乐其实对生日中爸爸的缺席,朋友祝福的缺失倍感失落,但一开始在面具下的徐乐缺乏直接表达情绪的勇气,她认为事事替他人考虑才是懂事的好孩子,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只考虑了别人的期待,而忽视了真正的自己。但长此以往,心里的失落感和负面情绪积压的太久最终会压垮徐乐。
在故事后半段我们把面具拟人,存在于徐乐的梦魇里,面具人的话是推动徐乐敞开心扉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本剧中的高潮部分。反复出现的微笑面具可以说是一条线,串起了不同场景下的徐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象,代表着众多像徐乐一样不敢表达真正自我的人们。通过这一意象我们想告诉大家,我们不需要完美,不需要迎合,我们要勇敢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做真正的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您如何看待像徐乐这样的人呢?
像徐乐这样的“乖小孩”,我们希望她能有个机会去做真实的自己,能够有勇气去突破束缚,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剧中,我们给徐乐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她明白了即使是不完美的自己,也值得被爱。而在现实生活里,如果上天给予像徐乐这样的人一个机会,我们也希望他/她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去摆脱枷锁,摘下自己的面具,拥抱最真实自己。因为或许在某些时刻,徐乐就是我们自己的缩影,我们也总要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这次情景剧采用广播剧的形式带给您哪些新奇的体验?
新颖且有趣!线上广播剧的idea真是太妙啦!
具体地说,广播剧的形式首先给了故事本身更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剧本的呈现不止局限于表演与声音,还可以通过音效、动画、特效等等来完成创作。除此之外,广播剧不仅使我们主创团队更敢想敢创,也让演员们更加专注于用声音传递内容、传递情感。从一个小小的想法,发展成鲜活的人物故事,经过反反复复打磨剧本、与演员们的相遇,到最终剧本的成型,感受到视觉听觉的双重震撼,我们整个团队都乐在其中!
(转载自中心公众号blcu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