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王荥 编辑:吴泽敏 苗雨暄 校对:章媛 孙瑞繁
某T:喂!你今天做完昨天发誓要做的前天计划要做的事了吗?
某Y:呃,并没有。哎呀算啦算啦!今天就这样吧,明天做也不迟嘛!
某T:我竟无言以对……
1 症状综述
眼瞅着这一学期已经过去一半了,作为学生的你们有没有一点点紧张感呢?大一的同学,你们的期中考试是不是快到了?大二的同学,四级的习题你们开始做了吗?大三的同学,实习还是考研决定好了吗?大四的同学,你们毕业论文怎么样了?当然还有已经开始读研的各位和外国友人们,你们是不是也有一堆任务尚未完成呢?
相信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许多同学把手机壁纸设置成这个样子:
但是打开手机,内心些许波动之后,却还是从(强)容(装)淡定的继续玩手机。现在的你们还在拖拖拖吗?其实,在拖延的路上,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
2 全民大作战
对于古人,拖延的例证比比皆是。
早在战国时期,范雎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于是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有记录患有拖延症的人。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可以看出“明日复明日”的拖延症在古人身上就初露端倪。达芬奇就是一个,他一生追求完美,灵感极多,在不同领域都有不小的成就。但是由于精力分散,他很难按时完成一项任务。达·芬奇本人亦是苦恼,他曾写道:“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1]这种挫败感你们是否也曾有过?
有天才如此,更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事情开始无形占用我们大把大把的时间,我们越来越喜欢把事情不断的往后推,下面的图可以说是不能再生动了。
在我们身边,总是有人在快要熄灯前才匆匆洗漱,总是有人就算快要交作业也难以把眼睛从手机上移开,总是有人直到快要考试才爆炸似的复习。他们总会辩解说,我有拖延症!这似乎成了一句理直气壮的话。可是你是否想过,在这苍白的自我辩护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3 理性分析
为什么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拖延症呢?大概是拖延极大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喜欢把它叫做一种症状,或者一种让人又恨却又沉迷其中的病。可实际上,在心理学或者医学术语中,并没有拖延症这个词语,拖延行为这个名字也许更合适它一些。
既然这个拖延行为离我们这么近,大家总得有点反应吧。可总有人说,道理我懂,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其实,这就好比你永远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沉迷其中,你不愿真正醒来。
前方重头戏高能预警!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是否对拖延行为有了更深的了解呢?那么,现在有一份我们呕心沥血、不知道和拖延大战了多少夜晚才做好的调查同学们拖延情况的问卷,来帮助你进一步了解、思考拖延行为。并且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我们会展开一系列的后续分析,力争将最好的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大家。当然,我们也会根据情况展开一系列的后续调查。
有这么走心的问卷,你还等什么?当周二我们的调查问卷站在你面前的时候,请认认真真的完成它,可千万不要因为拖延而错过与这份极好的问卷相识的机会啊!
PS:本问卷面向所有同学开放,我们欢迎所有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来自外国的小伙伴们和我们一起探索BLCU的拖延行为的真实面貌!
注:参考资料
[1]该段落改编自知乎问题“哪些名人有拖延症”邢哲wanderer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
图片来源:
[1]http://www.duitang.com/blog
[2]http://www.duitang.com/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