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伟大,但你却因为我感动;也许可以让我,懂你。
天气没有给力。四月的温度乍暖还寒,微风凌乱了奔跑的背影。匆匆中,窸窣的脚步声开始被一丝柔光萦绕。四月二日早上6:50,我们出发了。
夹杂着疲惫睡意,被校车上的热气烘着,我试着清醒。
7:50,校车驶出了北京。沿途没有春日的风景,一切不过一如既往地平淡。山脉,平原,盘山公路,一重重,映入眼帘,又以最快的速度退去。这样过了片刻后,车里暂时的小憩终于被打断——八达岭长城,和居庸关。这无疑给旅程平添了不少喜乐,人们开始拍照,虽然外边不见游客,但也不虚此行了。
快9:00的时候,到达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沙城镇。开车的师傅不认路,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便开始了辗转。庆幸,还是前进着的。要是我们,估计东南西北也搞不清了。
9:40多一点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眼前这一切我们熟悉却从未见过,和很多其它的地方一样,没有繁华,没有喧嚣,很少有幸被人们的眼球光顾。
校门的正对面有一张牌子颇具吸引力:“2011年升学率全县第一”。
这是一个怎样的学校?
出来接应我们的是西八里中学的
所谓的多媒体教室其实是唯一一间拥有电子设备,仅能容纳七八十人的房间。放映的幕布有了污渍,发着灰白的颜色,连电脑都是以前那种旧式的。而真正让我们触动的,却是墙上挂满的锦旗和奖状,它们耀眼夺目,虽然只是静静被挂着,但我们能体会出它记录着的荣耀。我们进教室的时候,每一个座位上都摆好了一个杯子,里边放好了茶叶,还有好几瓶暖壶灌满了热水。老师招呼着我们先冲一杯暖暖身体。热气蒸腾中,我们湿润了双眼,热茶虽暖,人心更暖!
11:00左右,五位大火炬手开始去采访老师和班主任,其它同学参观校园。从多媒体教室到教室办公室只有几步之遥。眼前的一幕让我们惊讶:小小的办公室却容纳着五六张木质办公桌,没有任何电子设备,一切都那么安静而老旧,只有几盆植物盛放着勃勃生机。老师们对我们特别热情,介绍完情况后,我们开始了一对一的交流。
面前那位年轻的教师让我不禁臆测她的年龄,看起来是那么的热情奔放,怎么都不像是一位从教十多年的教师。
以火炬手项目为主题,我们开始了交谈。
“这个项目很好,能和你们接触是他们的荣幸,通过写信的方式,他们得到了以前根本接触不到的信息和思想,同时你们也为正处于迷茫期的他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但是也许对于那些孩子们,我们简短的一句话也可以在他们心里荡起巨大的浪。
接着,便越聊越多了,似乎关于教育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话题。学校的体制,升学率,政府的支持以及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凡是所了解的,老师一一作介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而,她也有她的忧虑——
“和人打交道不如和机器打交道,和人打交道总是很累的”十多年一尘不变的职业多少会让这位
然而快乐这个词虽简单,却来之不易。从老师那里得知,孩子们能上重点高中的比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学校一共五六百人,每个年级四个班,由于基础和学习的能力的不同,到初三的时候则会划分出优秀班和普通班,优秀班会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目标更明确,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在资源,硬件上和城市中相比都望尘莫及以及家人给予的期许太多,经常会使他们萌生出一种自卑感,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相对于普通班的孩子们,则很容易给自己一个较低的定位,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谈到这里的时候,不禁开始好奇这些普通班孩子们未来的出路。而面前的这位老师显然已经没有了刚才的振奋,取而代之的是隐藏的忧虑和无奈。孩子们考不上好一点的高中的话,大多数会选择职高或是技校,复读的也很少,由于外面的一些诸如上学之后还是找不到工作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其实他们不是没了选择,而是已经放弃了选择。暂且抛掉这两类学校的质量和影响不说,每一个孩子,都应有一个大学梦,现在正拥有着无限憧憬的他们,似乎已被告知,这样的梦,几乎没有了实现的可能。
上学虽然并不是唯一的路。但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条捷径。哪怕只有他们想学的知识,想参加的活动。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这个话题,师资的局限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愿望。我也只能稍作安慰:社会需要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可是,这样的能力又怎么提高,由谁来提高?
老师接着讲到,政府已经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提高教学,同时设立了助学金来奖励那些成绩优秀但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以及还有一些像“艳星”这样自发的基金,每学期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学金发给学生。尽管设定的名额越来越多,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还是有很多欠缺,这些虽不能一下子发展起来,毕竟是存在多年的问题,如何治标有治本,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庆幸的是,有这些老师坚持着,他们也快乐着。每年会有志愿者来实习,和孩子们度过一段融洽的时光后,又选择了离开,留下的,不只需要信心和毅力,还有很多……
一个小时过去了,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面前这位侃侃而谈,温和热情的老师一次次感染着每一个人,曾经了解的,现在理解的,如果需要一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艰难”。
迫于时间原因,我们的采访结束。也是从此刻起,不再有刚来时的那些兴奋和好奇,老师描绘的场景一幕幕在脑海中上演,路上见到孩子们,总是仔细地打量一翻,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当然,事实不会那么逼真地展现在面前。我们要了解的,还有很多,而对象,就是这些孩子们。
从办公室出来,接着参观他们的宿舍。不宽敞,不优越,但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六人一间的小屋,显得和谐温馨。被子都叠成了豆腐块,床单铺的很直,洗漱用具也整齐划一,让人根本没有意念去想像这样一个场景是不是精心准备好的。发自内心的感受,这只是一种习惯。
12:00多一点,午饭时间。为了和学生的吃饭时间错开,黄主任提早把大家带入食堂。伙食很丰盛,荤素结合,却免费提供给我们(我们想交钱,但主任坚持不收)。狭小的食堂简陋而朴素,饭菜的价格更无须打问,氛围略显宁静,偶尔几句闲言碎语,只有身旁的同学一直感慨:“他们的伙食应该比我们差很多吧”。
这样的场景没有持续多久。几分钟后,下课的铃声响起,接着孩子们便开始涌到食堂门口,看到我们后,又渐渐退缩,以一个陌生者的身份打量着。我们不是客人,更无法以慰问者自居,只有一个念头,放下筷子,赶紧离开,让位给他们,尽管很多人才刚拿起筷子。
这是第一次和这些孩子们接触。
走出食堂,便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他们的教室。大约每班二十来张桌子,和宿舍一样,整齐有序,教具很少,只是必需的录音机(用来听英语的)三角尺,黑板是陈旧的,墙壁是陈旧的,只有板报上的“雷锋”彰显着活力。而最让大家眼前一亮的还是孩子们的书,那些摞得已经很高了的书,一本一本整整齐齐放着,有的还包了书皮,有的用夹子夹着,防止倒塌。
2:00左右的时候,我们开始分两组分别进入四个班。这是第二次集体接触,年轻的面孔,拘谨的眼神,话不多,但活力四射。后排的孩子们已经站起来腾出凳子给我们坐。而在接下来的破冰游戏,“大火炬手”自我介绍和代表发言后,气氛一点点活跃起来。几位大火炬手发表了演说,鼓励孩子们树立理想,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接着让他们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又极为认真地在卡片上书写,我们知道,信念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我们大火炬也写下了很多祝福贴在墙上,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墙上的那些贴纸,已不再是一个渴望,一个憧憬,而是追求和动力。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逐渐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而他们也对我们产生了依恋的情绪。
将近4:00的时候,按照流程,火炬手开始了一对一的交流。不曾谋面的两个人,因为一个选择、因为几封信而相识,相知。孩子们大多不善言辞,收到我们的礼物,没有惊喜,没有激动,只是默默的一句:谢谢!我们给他们解决问题总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有那么多疑虑需要我们来答疑解惑,他们是那么脆弱需要我们坚实的臂膀来给他们支持和帮助,他们更是那么敏感和自卑,需要我们灿烂的笑容来抚慰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努力向上的动力。
第三次大小火炬手的聚集,也是我们行程的终曲。我们在操场上合影,背景是学校外的一座山。一个小火炬手说,有空闲时,她就会去爬山,感觉很好。面对一座山,有人会退缩,有人会绕路,但是对她来说,有山就能一步步走下去,就会前进。
大约5:00的时候,校车师傅开始催着我们回去了。学校一首首播放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青春歌谣。校园还是一如既往,小而不乏活力,简而处处有序。改变的,也许只是一个痕迹,一种情绪,一天的生活方式而已。
师傅发动了引擎,准备出发。车窗外,有人流泪了,有人挥手告别,有人只是默默关注,而车内,有的只是安静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