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就是依然严肃紧张(huo po ke ai)的番外.下~
继续我们的回顾之旅吧!
导读三《说谎者,你的谎言穿帮了吗》
说谎的罪恶感是指一种对于说谎本身的感觉,与法律上的有罪或清白无关,也与对说谎所要隐瞒的内容的罪恶感有区别。从47页到57页作者运用各种事例,从辩证的角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温家男孩》在这一点中又作为例子而出现,看来这部剧作还真的是研究说谎的好媒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最后,作者总结出了说谎的罪恶感最为严重时的八个点,以此作为该观点的收官。而与前两者不同,说谎并不一定会产生消极情绪,也同样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这就是欺骗的快感。欺骗的快感与自身的主观条件和受骗者的客观条件都有着很大的关联。从57到61页作者则论述了这一现象。
最后,作者同样总结了使欺骗的快感达到最大时的三种情形。而这三种感官:恐惧感,罪恶感,快感都能表现在表情,声音或身体行为之上,无法隐瞒。
导读四《破解谎言的密码》
相比之下,受到较少关注的声音却更能泄露人们的情绪。尽管有关语气的研究还有待进行,声调却已被认为是情绪的重要外在表现。企图掩饰生气或害怕的情绪、担心被识破可能会使声调升高,掩饰悲伤的情绪、说谎时的负罪感则反之。遗憾的是,情绪的起伏有时也会表现在无辜者身上,这被称为“奥赛罗谬误”。同“布罗考陷阱”一样,奥赛罗谬误也很难避免。在这里,为大家补充一点小知识:什么是“奥赛罗谬误”?什么又是“布罗考陷阱”?
“奥赛罗谬误”是指将真的误以为谎言。既然提到了“奥赛罗谬误”,那么就不得不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的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那什么又是“布罗考陷阱”呢?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汤姆.布罗考。
汤姆.布罗考是美国人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新闻主播。2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晚间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是NBC保证收视率的一张王牌,而他本人更是获奖无数。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所得到的线索,大部分都是语言上的,而非身体上的,寻找说谎的信号,我不看对方的脸,而是抓住那些不知所云的回答,或者听起来言之成理的遁词。”
这下各位小伙伴是不是对这两个概念更加清楚了?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吧!
导读五《从表情里能获得什么》
我们通常可以把在说谎时说谎者展现的面部表情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谎者想表现的用来欺骗对方的表情(假表情);一种是说谎者透露出来的会被对方抓住破绽的表情(真表情)。
这两种表情:
1.可以同时出现在人的脸上
就像被老板批评的时候装作虚心接受的样子,但紧锁的眉头暴露了心中仍然有怨气不服的事实。
2.分别受大脑不同区域控制
原文例子,病患能有意识的笑但无法无意识的笑或者完全相反。
3.真表情往往是无意识的,假表情一般都是有意识的。
除了故意让对方看出自己说谎的情况,人不会想让对方识破自己的谎话。
人的表情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的集合体,它并非无规律可循。很多表情在不论民族,年龄,性别,文化的人中都是一致的,面露凶相的人不会被认为是亲切的存在。考虑到在我们接触的人中大都是对对方有所了解,我们基本可以用最普遍的表情判断标准来判断表情的含义。
在微表情(完整地显示出真正的情绪,但转瞬即逝)中,如果你的观察力足够敏锐,你就能发现那极其短暂的真相。在碎表情(说谎者意识到露出了破绽强行转换了表情)中,只要你认真思索,你也可以发现隐藏的事实。
不过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微表情和碎表情就断定一个人没有说谎(布罗考陷阱)或者因为对方反映强烈就直接断定一个人在说谎(奥赛罗谬误)。人脸上眉毛,嘴部等肌肉的变化都可能成为线索,想要识破操作起来实属麻烦,不过钻研进去一定有所成效。
有的人天生善于控制自己的表情,如希特勒可以面不改色的欺骗张伯伦而不被发觉;有的人即使通过训练也达不到这一点,如萨达特即使当上了国家领导人也是一个“不是能藏住情绪的人”。甚至有的人表现情绪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同,即使发现了线索也会误导人到错误的方向,这就需要在加深对对方的了解的同时也要了解更多的发掘表情真伪的方法。
我们已经说了微表情,碎表情和面部肌肉三种可以看破的途径,除此以外我们还有:
1. 眼部变化(流泪,瞳孔扩张等)
2. 脸(出汗,变红等)
3. 对话过程中的不对称(不自然的表情左右脸的区别会大一些)
4. 时间因素(持续时间过长的表情往往是假表情)
5. 相对顺序(顺序不同于正常情况的可能另有隐情)……
导读六《陷阱与预防措施》
生活中,应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谎言,大家有没有过判断失误的时候呢?比如说冤枉好人或相信说谎者。想必这种情况在大家身上都发生过。那应该如何尽最大可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本章会给你答案。
那么我们要怎么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呢?以下的几个tips请你收好:
Tips
1.精确解读说谎的行为信号,即表情、身体、声音及言辞都可以泄露谎言(说谎的行为信号参见前两次推送)。
2.要更好地了解发生在判断过程中的错误的本质,错误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误谎为真,其二是误真为谎。这两个错误很难完全避免,因此必须慎重考虑误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
误谎为真与误真为谎,二者之间的区别不可等闲视之。然而哪一种错误比较容易避免,并没有规律可循。个体差异是导致抓谎者发生这两类错误的一大原因。在所有因人而异的行为中,巨大的个体差异不仅会造成误真为谎的错误,也会导致误谎为真的错误。要减少布罗考陷阱所导致的错误,唯一的方法是,怀疑某人是否说谎要以他的日常行为习惯作为判断基础。同时,解读破绽的四个来源:口误、言辞激烈、微表情以及肢体符号失误,就比较不容易落入布罗考陷阱。
除了布罗考陷阱,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犯错原因是奥赛罗谬误,但它主要导致误真为谎的错误。诚实者可能因为某种压力而表现出说谎者的神情,抓谎者如果未能考虑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生奥赛罗谬误。抓谎者应该随时警惕自己是否对嫌疑人怀有成见。同时必须考虑到一种可能性:情绪信号有可能不是说谎的线索,而是诚实者被怀疑说谎时所产生的线索。因此,抓谎者应评估诚实者在被怀疑说谎时可能会产生的情绪,而对嫌疑人的性格、日常行为习惯有所了解,可以作为判断基础。
”
以上便是六篇推送中最为精彩的地方啦,希望错过之前推送的同学通过这篇番外能够领略这本书的魅力,看过之前推送的同学能够做到“温故而知新”。
希望下一次我们见面的时候,你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抓谎大师”了!